5 月 20 日上午,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浪漫之约在黑龙江省水利学校鱼皮画工作室温情启幕。黑龙江省水利学校党委书记王春雨、校长袁峰、纪委书记兼副校长吴冬平,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颜祥林、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瑶,赫哲族尤氏鱼皮画第五代传承人王祖娥,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满族盘扣艺委会主任齐晓秋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鱼皮画艺委会揭牌与社团开班仪式,让赫哲族传统艺术在校园里绽放出新的光彩。
“鱼皮画不仅是一张画,更是赫哲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随着主持人的开场,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校长在致辞中表示,社团成立旨在让学生“从针尖上认识非遗,在画布里读懂文化”,这既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颜祥林从文化传承的高度为我们解读了非遗保护的意义,也为社团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校长袁峰致辞
随后,校领导与非遗传承人、艺术专家共同为“鱼皮画艺委会”揭牌。红布揭开的瞬间,掌声四起——这块牌匾不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技艺与青春校园。
鱼皮画艺委会揭牌
活动现场举行了聘书颁发仪式,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鱼皮画艺委会主任、赫哲族尤氏鱼皮画第五代传承人王祖娥正式受聘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和黑龙江省水利学校鱼皮画社团指导教师。当她接过聘书时,手中的鱼皮画工具仿佛有了新的使命——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剪刀、刻刀,即将引领一群怀揣热忱的年轻学徒,在鱼皮的纹理间探寻非遗文化的深层密码。
颁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聘书
颁发黑龙江省水利学校鱼皮画社团指导教师聘书
揭牌仪式后,一场 “零距离” 的非遗之旅悄然开启。在展示区,非遗大师们的鱼皮画作品引得师生驻足:《赫乡・龙鳞千章》用大马哈鱼皮的天然纹理勾勒出波光粼粼,《萨满图腾》以细腻的剪裁再现民族信仰的庄严…… 大师们边走边讲,从鱼皮的晾晒处理到图案的象征意义,将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文化密码娓娓道来。
最热闹的当属互动体验环节。“鱼皮要顺着纹路剪,就像做人要顺着道理走。”师生代表和特邀嘉宾在大师的鼓励下上手尝试,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手中的剪刀在鱼皮上缓缓游走,手法虽显生涩,却透着对传统技艺的认真与专注。当一幅“福”字的鱼皮画跃然纸上,大家眼中却泛起欣喜的光芒——这朵带着探索温度的纹样,恰似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在非遗传承的脉络中悄然绽放。
互动体验结束后,活动迎来又一亮点——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瑶现场提字。宣纸铺展,墨香氤氲,书法家挥毫写下“深学笃用,立德兴水”八个苍劲大字,既是对水利学校办学理念的精准诠释,更是对非遗传承的深度赋能。而后又题下“和你在一起我会很优秀,和我在一起你会很幸福”——这幅字道尽了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也诉说了我校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欣欣面容。这幅墨宝不仅是对活动的纪念,更以书法艺术为媒,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内涵。
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颜祥林(左一)、大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瑶(左二)、学生科科长姜连超(右)
“孩子们,常来学一定能学会。” 活动结束时,指导教师王老师的话让现场响起会心的笑声,每个人都完成了一场艺术的创作。这场充满温度的仪式,没有华丽的舞台,却处处流淌着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非遗传承大师代表带来的自制鱼皮纹样书签、十二生肖摆件,甚至墙上张贴的学生作品集,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心愿:让鱼皮画从 “博物馆里的展品” 变成 “生活中的风景”。
据悉,鱼皮画社团后续将开设“纹样设计”“材料工艺” 等系列课程,并计划与社区联合开展 “非遗进街巷” 活动。当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遇上现代校园,当古老的鱼皮纹路遇见青春的创意,这场浪漫之约,或许才刚刚开始。
从一片鱼皮到一幅画,从一代人到下一代人,非遗传承的浪漫,就藏在这一针一线的坚守里,绽放在一剪一刻的热爱中。愿这门带着江水气息的艺术,在校园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让更多人看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璀璨光芒。